妖孽学霸的神级系统

第149章 方程式汽车大赛

海棠书屋备用网站

    在食堂吃了晚饭,坐在他对面的陈泽不停问着些问题,仿佛欲要把他剖开看看。
    这也不能怪他,自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,陈泽就主要研究超导,这对他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    “对了,奕晨,最近你就别去上课了,我会帮你请假,就留在所里,晚上你师兄带你办理入住。”孙院士打断了他们的交谈。
    “好的,老师。”没想到开学第一天就实现了【学业自由】,那些课程自己能够很快完成,正好花更多时间到研究当中。
    饭后,一行人来到一个研讨室,郑奕晨也加入进来。
    不一会儿,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、化学式以及晶胞结构图。
    得亏是他做出来的东西,换了其他,还真难以在几位大牛的交锋中插嘴。
    十点半,疲倦渐渐占了上风。
    然而几人眼睛仍然发光,他们几乎可以确定,以这个方式研究下去,朝着室温超导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,甚至可以一举惊天!
    邹钦博带领他前往研究所的人才公寓,孙院士已经打了招呼,特事特办,管理人员给他安排了位于三楼的一个套间。
    这边的待遇就比之前的宿舍好得多,一室一厅一卫一厨房,洗衣机、空调、烘干机、衣柜等一应俱全。
    还有晾衣服的小阳台,这个配置,貌似高了些吧。
    后来他才知道,这是博士以上人才的待遇,他也是沾了导师的光,谁让他导师是所长呢!
    第二天,郑奕晨六点准时起床,锻炼了半个小时,在宿舍看书到七点半,邹钦博敲响了他的房门。
    “小师弟,起床没?”
    “来了,博哥!”
    两人一起到食堂过了早,前往超导实验室。
    今天其他人继续研读,郑奕晨在一位实习(即四级)研究员的带领下,开始学习实验室设备的操作。
    又过了两天,郑奕晨向导师请了假。
    明天,华夏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将在燕京汽车试验场举行,包括“电车”、“油车”“无人驾驶”三个大项。
    此次,滨海大学bd车队携三辆赛车来势汹汹,誓要摘取某项冠军奖杯。
    在报名的时候,校方准备将他作为队长上报的,他婉拒了。
    那时候,他已经有了保研去向,不需要这份成绩增添光彩,不如给需要的同学。
    大赛包含了静态赛和动态赛共8个项目,按照两项比赛内容的总成绩评出冠亚季军。
    静态赛包含工程设计答辩、成本造价评估、商业计划书三项内容。
    动态赛包含直线加速测试、8字绕环测试、高速避障测试、耐久测试、效率测试五项内容。
    区别于F1竞速赛,这主要是工程设计大赛,用来全面考核大学生的汽车工程设计能力和水平。
    只有通过静态赛,才可能进入最后的动态赛,比赛非常激烈。
    来自水木大学、燕京理工大学、湘南大学、滨海大学等高校的105支车队参赛,其中54支车队参加了电车组、37支车队参加了油车组,14支车队参加了无人驾驶组。
    开幕式,华夏汽车工程协会会长发表讲话……
    所有参赛队伍将赛车整齐排列,场面壮观无比。
    截至第一日,bd车队荣获赛车设计第一名、直线加速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    接下来的时间,由于郑奕晨所进行项目的特殊性,只有每天下午能够打探一番比赛的情况,或者看看实况直播。
    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,bd车队在耐久测试、八字绕环、单圈等项目中大放异彩。
    比赛期间,作为表现优异的车队之一,bd车队还受邀参加了某汽车品牌的技术分享会。
    最终,bd车队获得了电动方程式赛车总成绩全国第一名、全国一等奖。
    燃油方程式赛车荣获总成绩全国第三名、全国一等奖。
    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荣获总成绩全国第一名、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。
    bd方程式车队脱颖而出,荣获赛车设计第一名、直线加速第一名、耐久测试第一名、八字绕环第一名、成本制造分析第三名、全场最快单圈奖
    以显着优势成功夺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总冠军,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跟跑。
    除了各个奖项奖杯,bd车队还获得了不菲的奖金。
    作为赞助方,佳纳汽车也打响了名声。
    比赛结束那天下午,郑奕晨也加入到拍照留念的队伍中。
    队员们高高托起赛车,左右斜放着一辆,捧着证书、奖杯,竖起bd车队大旗,在一阵阵欢呼声中结束了此次大赛。
    可惜的是,车队很快返回滨大,不然倒是可以带他们到处玩玩。
    这一次的实践,充分说明郑奕晨设计的正确,性能方面十分强劲,可惜成本方面确实略有不足。
    希望后来者们开发出更优秀的赛车吧!
    此间事了,郑奕晨重心放回实验室,开始放开手脚干了。
    孙院士已经宣布本次超导试验正式开始,实验室里一片忙碌:协调材料,调试设备,准备仪器……
    两天后,真正的试验开始。
    在国家级实验室的还出就是,你不必担心经费的问题,尤其是这样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项目。
    所有的资源往超导实验室倾斜,还从其他研究所调派了几个这方面的专家。
    项目的研究团队有13人,其他人至少都是助理研究员等级,不乏院士研究员,而郑奕晨作为该项目的最大功臣,也获得了一个席位。
    尽管大佬如云,郑奕晨也丝毫不担心。这个试验,自从第一次之后,他已经尝试了无数次。
    尤其是这段时间,熟悉了实验室的设备之后,他在系统空间模拟出了相似的设备,进行了十次试验,其中成功了3次,30%的成功率。
    当然,他在系统空间中可以控制材料合成的进程,排除某些因素的影响。
    而在现实中,需要更多的时间及精力,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,成功率只会更低。
    不过,通过这么多次试验,他摸清了门道。
    比如,试验进行到一半,他就能分析出是否会成功。
    只要出现某个特征,就意味着试验成功。
    现阶段,该试验的目的在于,成功合成理想的常温超导材料,哪怕成功率再低,一次成功就算胜利!